Author Avatar

iker

0

Share post:

到了欧洲,不看教堂是不可能滴,但是一种类型的教堂挑着看一两个就行了,反正也看不明白,我纯粹是时间多又不想花钱,闲得没事儿多逛了俩。


Frederiks Kirke
腓特烈教堂


腓特烈教堂是丹麦最大的铜绿色圆顶教堂,也被称为“大理石教堂”(其实主要是用的石灰石)。始建于1779年,但由于资金的问题,直到1894年才得以竣工和开放。

非常庄重典雅的教堂,很像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这种充满文艺复兴时期审美趣味的饱满流畅的大穹顶我一贯是很欣赏的。

就这种尺度的圆顶教堂来说,腓特烈教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单纯了,就真的只有一个圆顶加门廊。

这个大穹顶直径为31米,由12根圆柱支撑,圆顶上绘有耶稣的12个使徒的画像,这个教堂有那种国王在此加冕也不丢份儿的高级感。

管风琴很现代,但是也挺搭的。


Our Saviour’s Church
救世主教堂


救世主教堂是巴洛克时期建筑风格的教堂,教堂最著名的是螺旋状的尖顶。

天气不好又冷,我就没上去。

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朴素的巴洛克式。希腊十字式,也没用彩色玻璃,墙面也基本上是白的。

祭坛的天使雕塑很精美,但是我看不出是哪个圣经典故,可能是耶稣和俩天使?

这个巨型管风琴雕得很精细,但是我觉得挺丑的,审美情趣很一般,有点像钱多了不知道怎么花的暴发户家的精雕红木家具,看得出来花了不少钱,但还是很丑,更别提底下还有俩不伦不类的大象托底(我实在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拍下来),这是印度教风格吗?

丑归丑(也有人觉得它好美好美),演奏音乐还挺好听的,正好赶上整点,我在里面坐了半天。


Helsingor Cathedral

赫尔辛格大教堂


在赫尔辛格去了大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随便看了看,后来去格伦特维教堂的时候发现,也太像了吧

这个管风琴不错


Grundtvig’s Church

格伦特维教堂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里,那么我只好坦率地告诉你,前面几段都是凑数的,这一段才是正题!


那是一个忽阴忽晴的下午,我坐了好几站火车去到了离市中心约7公里的Tuborgvej,下了火车我只磨蹭着看了一下地图,呲溜一下,一个人都没有了!

火车站旁边好像是个医院,宽阔的大草坪,洒落一地的金黄色的树叶,美不滋儿地瞧了半天才走。

穿过一片居民区,小房子都像童话里一样,红瓦白墙,可爱得不得了,风呜呜地刮啊,我掏出手机一边拍照一边看地图,在越过屋顶和树枝看到教堂山墙的一瞬间,手机关机了。

我慌了一下,毕竟是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但是盘算了一下又镇定下来。

虽然没有手机,但是我已经看到教堂了,一会儿原路走回火车站也应该没问题;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也不至于会遇上拦路抢劫,所以也没有报警需求;没有手机还有相机嘛,观光也不受影响。

看到教堂的外围建筑,我就默默在心里骂了句街:“怎么这么大啊!”

入口居然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阶梯,我还以为又到波斯了呢!(后来发现这是后门)


走出去就惊着了,这可能是我在丹麦见到的最有压迫感的建筑了。

教堂侧面的山墙跟赫尔辛格大教堂的风格(可能是大多数丹麦教堂的风格)一脉相承,台阶状的山型,但是钟楼居然有49米高,在一片田园乡村风格的住家社区里看见这么个庞然大物,我脱口而出:“这是想干嘛啊?”

我绕着教堂转了一圈,向阳的那一面是有点风吹雨打痕迹的淡黄色,但是背光面是灰调的,看着格外阴森。

教堂里一直传出悲怆的圣歌,我越看越害怕,脑中闪过无数惊悚恐怖片的场面,什么无知游客误入吸血鬼古堡啦,无知游客误入废墟撞鬼啦,无知游客……总之无知又胆大的游客就是很危险就对了。

教堂用了600万块黄砖建成,窗户、屋顶很多细节看起来都非常像乐高玩具,只是一点儿也不可爱。

侧门的不对称细节我很喜欢呢,虽然单个不对称,但和另一个侧门是对称的。木门的几何纹样也简洁有力。

我正在门口东张西望,正门突然开了,我伸头一看,正在往外送灵枢……难怪音乐是那个风格的……

立刻快步走到旁边去等着,别影响了葬礼的气氛。

一片乌云飘过,天突然暗沉下来,还下了雨,两只倒霉的鸥在屋顶上扯着嗓子干嚎,和哀乐遥相呼应。

我又冷又怕,突然觉得这座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是我无法承受的严肃和沉重。

教堂门前参加葬礼的人迟迟没有散去,他们与逝者告别,与牧师聊天。

我走得远一些,乌云散去,阳光再次撒下来,终于松了一口气。

人群散去,门再次关上,我独自站在这座巨大的纪念碑前,疑窦丛生。

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丹麦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诗人格伦特维而建。

格伦特维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唤醒了丹麦人的民族意识,也唤醒了丹麦人的民主平等精神。

他提出:“就精神世界的富足而言,现代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可与丹麦人媲美。”他认为应当重视丹麦语而不是拉丁语……

突然觉得这座教堂不知道哪里散发出来的纳粹感得到了解释呢!

民族主义风潮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最有市场。

丹麦现在虽是弹丸之地,曾经却是统治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国。

丹麦先失去了瑞典,17世纪战败签订条约放弃了现在瑞典南部的几个省份。

19世纪就更悲惨了,先是在英法战争中被当成炮灰,英国人本着“我要不着也不能让拿破仑得着”的原则,炮击了哥本哈根3天。

接着又被迫把挪威的管辖权让给了瑞典,之后又割让了南部领土给普鲁士。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入侵使得丹麦冰岛共同的君主去世,冰岛也脱离了它的管辖。

在这些种种发生之时,需要整合各个族群的意识形态,用格林菲尔德的话来说:“这种返租式的民族主义必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塑造出一个古老的传统增加凝聚力。”……这个套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多说了,总之,民族主义就迸发出了极大能量,制造了本来不存在的民族,为新兴的国家提供意识形态支持。

民族主义用起来不错,但反噬的力量也很大,族群复杂的国家很容易就被内部的相同逻辑整得焦头烂额。

好在丹麦在这方面比较简单,没有遇到太多麻烦。

如果把格伦特维当做一个思想启蒙家的角色,那么这座教堂的圣殿气质就合情合理了。

我在门口晃荡的时间太久了,牧师最后忍不住打开门叫我进去。

进到教堂里边,简直感动得要泪流,太暖和了!我冻僵的肉身和iphone都迅速得到了抚慰。

找了个角落坐着,想暖和一会儿,并且想知道是怎么采暖的,十几米高的大厅居然这么暖和,但是没找着。

教堂内部带有明显的哥特风格。拉丁十字制式的大厅,巨大的柱墩放射出尖角型的肋架券,上升的趋势削弱了中舱的纵深感,冲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柱墩砌出直至顶点的纵向线条也加强了飞升的势头。

榉木座椅和藤编椅面非常丹麦风格。

管风琴很巨型,弥撒的时候应该很动听吧。

在里面待了很久,这个教堂内部还真是让人安宁(和温暖)呢。

丹麦的过去好像没有谁关心,但它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天堂,也许在这里,能碰触到一些丹麦时代变换的脉络吧。

哥本哈根10日(2.看前卫住宅)
哥本哈根10日(4.雨天还是去逛博物馆吧!)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