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vatar

iker

0

Share post:

山型住宅和VM住宅

地铁坐到Bella Center,下车看看周围,很像亦庄开发区啊,高架桥、建筑工地、偶尔还有一些一言难尽的突兀高楼,看起来就比北边要穷那么一点点。

走没几步就是著名的The Mountain。

从路面上看很像建外SOHO或是三里屯太古里之类的,地面层是店铺,但是上面是洞洞钢板我就有点诧异了,绕到后面发现其实是停车场,

这栋楼看着挺不小,其实居住密度很低,比较像是一张百褶纸一端贴地,一端斜向半空45度拉开,下方的空间全都是停车场,真的是好充裕的停车位啊……

又是一个充分采光的案例,每一户都有一个露台,也有足够的隐私,虽然秋冬季看起来植物有点枯枝败叶的感觉,但是还是挺宜居的。

日本也有类似的住宅项目,日剧《55岁开始的Hello life》故事的背景地就是这样的山型社区。但是看起来不太舒服,好像问题出在太整齐了,如果错落开会舒展很多。而且空间感不足,可能还是土地紧张,百褶拉得不够开,层次没有充分拉开。哎,说来说去还是羡慕北欧人少啊……

再往前走是VM住宅,V型楼每户有一个尖锐的阳台伸出,视觉冲击力很强。

我怀疑阳光灿烂的日子会住出刀光剑影的感觉来,这要建成国内那种25层摩天大厦应该很刺激。

这个房子我真的不是很懂,看户型图每户公寓都很规整,朝北有着两倍层高的空间,朝南则有全景视角,采光也很好,阳台也挺大的,还不用跟邻居面面相觑……道理我都懂,但是,我还是不懂啊!

这万箭穿心的造型啊,心塞。

隔壁图书馆很好看,是那种不哗众取宠的好看,宽高比很大气,点线面的穿插结合、建筑筋骨的韵律感都非常舒服。蓝色玻璃配暖色砖也很好看。

这些建筑外观再有噱头其实还是没有脱离现代丹麦建筑的基本要素:对采光的无限宽容、户外空间的扩展。造型上比较夸张的几座在外立面材料上都很注意没有使用侵略性太强的材料,倒是比较多的选用了漫反射的木质材料、中性的铝制板或是全透明的玻璃,从质感上收敛了夸张的造型。

靠着马路的这一溜是比较新潮的新式公寓写字楼,只隔一条小河渠,则全是非常传统的丹麦社区,独栋小屋小院。

我在阴雨中往里溜达了一会儿,嗯,还是独栋小屋子好……

哥本哈根大学宿舍

这大学也没有门啊,很喜欢刚开始看见的这栋钢结构全玻璃外立面教学楼,浅蓝色,清澈活泼,我还是头回觉得玻璃外立面的建筑美,难道是因为空气比较通透才能感受到玻璃之美吗?

比例得当感觉就比较舒服,很规律。而且能清晰看到里面的骨架结构,特别爽。

不知道夏季的隔热和遮光怎么弄呢?

走了没几步就看见著名的学生宿舍了,哎呀跟我想象中的状况不太一样啊。


宿舍是由丹麦建筑师Lundgaard和Traneberg Arkitekter一起设计的圆形建筑物,灵感来自中国的客家土楼。曾获得过包括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在内的许多奖项。

它比我想象中要矮很多,在哥本哈根几乎看见所有著名的现代建筑我第一个念头都是“原来这么矮!”大概是习惯国内动辄二三十层的楼高了吧,发现只有七八层的楼就有点讶异。

而且看照片总觉得它是孤零零一个杵在一片空地里,很没有居住氛围,但其实周围还有别的宿舍楼和教学楼。

尽管它的体量比其他楼都要阔大,但是圆弧形的外观使得从路上只能看到一部分弧面,显得没有那么突兀。又采用了丹麦传统的自然系的深棕色,以此色系为底色,屋内再怎么鲜艳也能压住,整体不会感觉邋遢。木质的自然柔和极大的缓和了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

虽说建筑灵感来自于福建土楼,但只是取其型,整个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土楼是堡垒式的防御性建筑,厚实隔绝。而宿舍楼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和积木块一样不规律的凌乱感,中和了一些矮胖圆柱体的敦实感,整体感觉轻盈活泼。窗框和百叶窗都用了细木框,时髦利落。

中庭是一片小绿地,既有闲坐之处,树木遮掩也保证了私密性。

内部的模块比外面的更大,也放弃了一些室内空间,压低了整体高度,增加了一些露台,在中庭也不觉得逼仄。

又看了看周围的教学楼。

外立面大量采用了米色石材,这个颜色深得我意,典雅又柔和,苏莱曼清真寺也是这个色系。

哥本哈根10日(1.Finn Juhl's House)
哥本哈根10日(3.差点被教堂吓哭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