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vatar

iker

0

Share post:

※重走 :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 杨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1-5

九零后(2021) /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 徐蓓

※西南联大 (2018) / Lian Da / 徐蓓

最近看了好几个关于西南联大的作品,《九零后》比较像是《西南联大》的重新剪辑版,《重走》则是截取了从长沙到昆明的一段迁徙之路。

《重走》很有意思,是我喜欢的旅行文学,从长沙经湘西、贵州、滇东北走到昆明这一段,有一些我生活过的地方,那势必要仔细端详一番,这一端详只恨走得太快,未能尽兴。

读万卷书同时行万里路才最有趣,只行不读缺少历史纵深,只读不行难免教条片面。

《九零后》看完觉得非常不满足,又把《西南联大》看了一遍,还是不满足,细思缘由,可能是叙事太光明令人生疑……嗯?用《茶馆》的台词说:“我爱国,谁爱我啊!”刻意避讳令我疑窦丛生,讲奉献的时候国家傲然挺立,讲犯错的时候巨人隐身?不过是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嘛,必须都是正能量。

记忆记忆 / [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 李春雨 / 中信·大方 / 2020-11

东西街 : 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起源 / [英] 菲利普·桑兹、Philippe Sands / 吴晓筠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20-6

纳粹军官的犹太妻子 : 大屠杀中的一个幸存奇迹 / [英] 伊迪丝·汉恩·比尔、[美] 苏珊·德沃金 / 翁海贞 / 新星出版社 / 2020-5

生而有罪 : 纳粹子女访谈录 / [奥] 彼得·西施罗夫斯基 / 贾辉丰、臧惠娟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7-6

※祖国(2020)/ Patria / 西班牙 /巴勃罗·特拉佩罗 / 菲利克斯·韦斯卡列特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2020)/ The Six / 罗飞

※亲爱的同志 / Дорогие товарищи!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几乎都是20世纪的关于民族、种族或是意识形态矛盾发生的事。

《祖国》是接触比较少的题材,背景是巴斯克独立运动组织埃塔的暴力运动,故事发生在两个巴斯克家庭之中。

这是一个比较观众容易共情的切入点:当“民族大义”与“亲情友情”产生冲突时,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宏大目标之下,个体的人生轨迹又被动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拍得非常细腻,都是巴斯克地区一个小镇甚至一个家庭的人,有些对独立非常执念,有些无所谓;有些坚持只说巴斯克语,有些也愿意说西班牙语;有些觉得应该暴力解决,有些觉得还是和平抗争。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在每一件事上都有不同的态度。

我边看边想,中国西北那个被密切监控的地方,他们又是怎么想的?他们内部的观念冲突是更激烈还是更泛泛?被压制的艺术、新闻、语言、行为表达背后,好像看不到任何真实表达的可能性。还得补补港片才行。

《六人》,比较出乎意料的视角,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最后追溯到整整一个时代被忽视的华人劳工的故事。资料搜寻的过程很有意思(但是造船做事实核查的部分有点bug)。

欧美华侨不少,但是表达得太少,这个世界的政治正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呀。

听了反派影评的国产电影十年,密集地补了一些国产电影。

※悲兮魔兽(2015)/ Behemoth / 赵亮

在今年这个沙尘暴频发、虚拟货币暴涨的年头,看这部禁片很合时宜。

艺术感非常强,当代艺术拼贴式的画面,长时间静止之后的山体爆炸,草原上玩沙的赤身婴孩,镜头拉远之后环绕草原的更大面积的矿山废墟,进入矿道之后突发的爆炸,尘肺病的矿工,以及最后鄂尔多斯空旷却密集的商品住宅楼。

这是基建狂魔背后的虚无,它的触角直到世界尽头,世界尽头却并非仙境。它沉重又轻薄,庞大又细微,语言显得十分轻浮,只有翻山越岭的悲怆号哭,才配得上这末世之路。

边境风云(2012) / Lethal Hostage / 程耳

程耳片子里的人都不怎么说话,仿佛九十年代校园文学里的cool guy。

杨坤演得挺好,这条线太吓人了,孙红雷王珞丹两人演技拉跨略显狗血。而且我不喜欢带个儿童回去成了你媳妇儿,这啥啊。

我不是王毛(2014) / Wang Mao / 赵小溪

谁能想到我会主动找一部王大冶主演的电影来看呢?

剧本前2/3挺有趣的,人物性格都立住了,可惜到后面还是洒狗血了。

不过不激情投诚也不能在CCTV6播吧。

寻汉计(2021) / Miss Mom / 赵大年

主线剧情无聊,价值观令人无法理解。

但是李保田演姥爷太可爱了,跟我爷爷一样可爱!

头回影视作品里老北京的故事却没有住胡同,住在了回迁房,这还比较难得。

寒假 (2010) / Winter Vacation / 李红旗

我觉得大咕咕咕鸡影像化就是这个片的味儿,画面静止不动,每个人都面无表情说一些莫名其妙又合情合理的话,十分荒诞:

“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我想当个孤儿。”

当代文学。

八月(2016) / The Summer Is Gone / 张大磊 

很符合我对东北的刻板印象:国企、家属楼、下岗。

气氛感不错,缓慢的节奏很台湾电影,难怪得了金马奖。

而我,不是什么缓慢的电影都能忍受的。

我是植物人(2010) / Vegetate / 王竞

虽然是电视电影的质感,但不得不说包罗万象,有药品批准制度的问题,有新闻报道自由的问题,有医患纠纷的问题,主线之外甚至没有错过县城里的基督教细节。

而且每一步都是意料之外,很有意思,确实比《我不是药神》还尖锐点儿。

这以前还能在CCTV6播呢,啧啧。

大明劫(2013) / Fall of Ming / 王竞

人山人海 (2011)/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 蔡尚君

喜丧 (2015)/ Laughing to Die / 张涛

追凶者也(2016) / 曹保平

血觀音 (2017)/ 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 杨雅喆

编得挺好,张弛有度,但是真是太冷血了,我很不喜欢,很不善良。

虽然用道德衡量艺术作品不太好,但是我挺烦什么宫斗职场厚黑学的,透着功利主义的鸡贼劲儿,就没什么意思。

文淇真是天才,14岁啊(14岁演这种戏码合法吗?),太有层次了吧。

热带往事(2021) /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温仕培

从未看过如此不值一提的犯罪片,犯罪悬疑部分差点睡着。是彭于晏和张艾嘉不配上演禁忌之爱吗?希望各位导演珍惜彭于晏的青春,眼看就要长成赵本山了。

语言系统是乱的,明明是粤语地区,主角说台湾国语可以接受,大排档的老板娘说北方话可以说是北方移民,居委会的人怎么能全员东北话?

金钱不能买什么 : 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 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Sandel) / 邓正来 / 中信出版社 / 2012-12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刘擎 / 新星出版社 / 2021-1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 何博超 / 译林出版社 / 2021-3

目睹这几天网路粉红集体叫魂,谁还没个反智的传统禀性啊?

美有披萨店虚拟地下室囚禁,中有水井镇魂不得投胎。

谁说中美无共识,阴谋论起来全是共识。

※人格(2019) / Şahsiyet / 土耳其 / Onur Saylak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2020) / The Father  / 佛罗莱恩·泽勒

两部的主角都是阿兹海默症患者。

《父亲》是以阿兹海默症患者本人的视角拍摄的,一个不可靠的叙事主体,时空不断地打乱不断地重来,悬疑感还挺抓人的,霍普金斯越老越成精了,无法把注意力从他身上移开,奥斯卡这个最佳男主给得很客观。

《人格》就野心更大了,悬念居然保持了十集,主角是一个阿兹海默早期患者,在他彻底遗忘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回头去看,是比较类型化的“邪恶村庄”叙事,封闭保守村庄的共谋犯案,但是拍得与众不同,悬念保持到了最后,但前面居然也没有显得太拖沓,还有那么一点文学性。

配乐太出彩了,没想到电子乐能这么用。画面也很精到,我发现(我看过的)土剧的审美都很好。

感谢字幕组,连土耳其剧都翻译,太有国际主义精神了。

东城梦魇 (2021)/ Mare of Easttown  /导演: 克雷格·卓贝

又是“邪恶村庄”叙事,这个套路屡试不爽。

凯特的人物比较像一个男性侦探的性转版,婚姻一定要失败,家庭生活一定要一团糟,一定要有一个因“我”的过失死去的无法遗忘的孩子,这不是《真探》里的马修吗?嗯,挺好,女的终于也可以拥有乱糟糟但就那么过下去的事业型人生了。

导演有些明显的小鸡贼让我有点逆反,比如说让戒毒的妈妈照看孩子洗澡时睡着,让观众以为孩子溺死在浴缸里,但其实没事;比如引导观众以为凶手是牧师或是前夫,手法太过露骨,质感上差了点儿韵味。

自由的她们 / Libres ! Manifeste pour s’affranchir des diktats sexuels / Ovidie

拍得很像社会主义科教片,不上不下隔靴搔痒。法国女性的困境与中国有一些错位,还是得自己来表达啊。

※成为波伏瓦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 刘海平 / 中信出版社 / 2021-3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 章艳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11

无论男女,还是得多学习新思想,不仅是为了自我觉醒,而是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了,跟不会用智能手机一样,这将或已经成为常识,为了让自己的社会生活容易一些,必须掌握。

最近迪士尼的白雪公主选了拉丁裔主演又被一阵嘲讽,黑人美人鱼又被拿出来说事儿。

我原来也觉得是不是不太尊重原著,但是最近看欧洲杯突然悟了,未来无论哪个国家(可能朝鲜不是)都是什么族裔都有的,让小孩接受这个现实比什么都重要,以后的人不应也不会再像现在一样狭隘,看见人都先靠肤色划分你我,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生活在任何一片土地、诠释任何一个故事,早早地突破这个窠臼才是赢在起跑线上。

天呐,突破了肤色和种族的观念牢笼,从一开始天地就那么宽广,太令人羡慕了,比冲破传统价值观更先进的不就是本来就没有这些价值观吗,少费多少心思在这些议题上啊,我也想一开始就走在这条大马路上,而不是披荆斩棘才能想明白一些理所应当的事情。

尊重历史嘛……这会儿你倒想起来尊重历史了?我看中国人就不要提这个词了,正确的集体记忆不是接受得挺欣然的。

普世性的故事应该不拘一格,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大家都在演啊,有什么关系。

※刺杀(2020) / Assassins / 瑞恩·怀特

刺杀金正男的纪录片。

切入点是执行刺杀任务的人。

两个东南亚乡村的普通女孩被卷入一场缜密的政治谋杀案,片子抽丝剥茧地探究了她们是如何被选中成为棋子、被训练,最后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完美执行了任务,差点被判处死刑,又被律师团队和外交斡旋解救下来。

导演对两个女孩的同情溢于言表,没想到政治谋杀竟然又一次指向了女性的处境、底层的挣扎,你说不关注性别议题是不是就与世界思潮脱节了?

※无依之地(2020) / Nomadland / 赵婷

之前看赵婷的《骑士》就很惊讶,她完全没有在美国拍“东方异域式”的电影,影片的情感逻辑、骑士和时空和马匹的感情交互完全是本地化的,一个北京姑娘怎么这么懂美国乡村啊?

看过《骑士》就觉得弗兰西斯找赵婷来导《无依之地》太合适了,两部电影里那种与自然紧紧相依的气息是相通的,广袤的空旷的大地的气息,非常游牧民。

电影在文学表达上是很有美国性的,沉默内敛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流放的精神世界,有着强烈的清教徒气息,也有着美国文学的影子。

这种没有什么高潮,情绪平稳的电影。对导演叙事能力有很高要求,所有事情都很琐碎,但是又没有多余镜头。

也喜欢她对感情部分处理得很节制。

片子完全没打算染指更宏大的议题,避开了残酷现实的结构性问题,是逃避吗?还是更自我凝视。

人如浮萍,归于孤独,在下沉的世界中自我放逐,这种抽象内化的情感更难捕捉。

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反美式价值观的,追求不是郊区中产阶级生活,而是回到旷野。寻找精神救赎,这是更福音派的价值观,相信自然,相信荒野的力量。这种没有什么结局的,归于虚无的电影,是符合我的世界观的。

巫术师  /(英)约翰·福尔斯 / 陈安全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4-12

我的奋斗 4 : 在黑暗中舞蹈  /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 康慨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0-7

一个是英国男性的复杂性幻想,跟古龙似的…一个是挪威男人对青春期的自己诚恳的自我剖析。

看完可以在文本方面理解,但在感性上我不免继续受到冲击:男人除了射精就没有别的事可想吗。

江户川乱步短篇集4(2021) / シリーズ江戸川乱歩短編集IV / 佐藤佐吉 / 渋江修平 / 古屋蔵人

没想到这个系列居然拍到第四季了。

严格按照原著文本,但又是实验性的拍摄方式,特点是除了满岛光反串的主角之外,其他人真是一个比一个丑,不丑也得画丑,太恶趣味了!

这一季是少年侦探团,人物有点多,光妹的戏份非常少,而且只演明智小五郎,连衣服都没换过,没看够啊没看够。

严格按小说文本叙事顺序拍成剧,可真是够乱的,乌泱泱的人,都没记清谁是谁又乌泱泱地走了。

按光妹这几年半退休的产出量,能出现就感恩了。求求了,有点事业心吧!

浅田家(2020)/ The Asadas  / 中野量太

311大地震之后,日本真的拍了好多相关影视啊(《海女》赛高!),我们怎么一部汶川地震的都没有。

日本电影拍这种暖暖的细碎的家庭片太熟练了,非常真实,家里每个人都可爱得像从樱桃小丸子里捉出来的一样。

可是黑木华的角色太东亚了,卑微的轻飘的奉献的女性,好好的青梅竹马(还供养男朋友很长时间)怎么拍得跟要嫁入皇室一样弱势啊,也不是说不行,就是大可不必。日影的价值观和日剧就是城乡差异那么大。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2021) / 中江和仁 / 池田千寻 / 泷悠辅 / 坂元裕二

坂元近几年的剧,感觉都不是先架构故事,而是先有一些人设,有一些金句小片段,一些生活小观察,一些微妙小脑洞,在这些点上发散出一个故事,经常,就写成一个莫名其妙的剧。

本剧就是这样。

也不是不能看,就是莫名其妙,全员工具人,都是坂元的牵线木偶,人物自己没有生命力,跟《anone》差不多,坂元的巅峰之作还是《最完美的离婚》。

短剧开始啦 (2021) / 猪股隆一 / 金井纮 / 金子茂树

第一集很不错,有些片段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了,看完十集以为自己失忆了,怎么车轱辘话来回说了十集?

也许是我老了,跟年轻人无法共情了。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2021) /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 / 约翰·威尔逊

脑洞奇绝,风格独特,神神叨叨但是又很温柔。

治愈而且完全不落俗套,画面和旁白总是意料之外的精准,喜欢。

老友记重聚特辑 (2021)/ Friends: The Reunion 

比想象中好很多,大家感情还是很好真是太完美了。

没想到中国人看老友记重聚都得删减吧,跪得再标准,也得再挨两耳光,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二季(2021) / Love, Death & Robots Season 2 

挺无聊的。

白蛇传·情(2021) / White Snake  / 张险峰

新西厢  /繁星戏剧村版 / 丁一滕

我真的走出舒适圈了,都涉猎中国传统戏曲了。

最令我震惊的是,一个粤剧电影,我周末下午场去看,居然坐满了,北京人民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继《巴黎圣母院》全场观众都会唱法语之后,再次震慑我狭隘的世界观。

戏曲元素加上CG技术拍动作戏,颇有一些虚实结合的美感,问题是,怎么完全没有改编主剧情啊,这么刻板老套的书生妖精性幻想有什么必要原样拍一遍?

我好像有高频音不耐受的症状,白娘子和许仙在那儿你侬我侬互传情意给我唱睡着了。

丁一滕的野心就大多了,西厢记被改编成了一个崔莺莺追求幸福,红娘也要找寻人生的故事,这个价值观是有时代性的,舞台调度也挺聪明,一块布实现了多种意象表达。

但是想加的佐料太多,后半段有点凌乱,结尾突如其来的古希腊范儿也太生拔了。

希望各位舞台剧导演不要使用VCR讲故事,太,尴,尬,了,还以为在看快乐大本营。

※打开心世界(2020) / The World to Come / 莫娜·法斯特欧德

Vanessa Kirby太性感了,一颦一笑性张力溢出屏幕,看得我状若痴呆都开始自我诘问:这算不算把性少数群体景观化?但她真是太迷人了,令人无法自持。

这几年出了好几部女性同性作品,和前些年《阿黛尔的生活》不太一样的是,故事背景都放在稍微有一些距离的18、19世纪,空间都是比较保守的乡村。

《燃烧女子的肖像》和《伊莉莎与玛瑟拉》也还不错吧。但只有Kirby能把我掰弯。

谁先爱上他的(2018) / Dear EX  / 徐誉庭 / 许智彦

这个片可以跟《孤味》作对比,都是男性逃脱家庭(不过是一个找了女人,一个找了男人)后来患病死去,妻子在家带大孩子(并收获孩子的逆反),孩子对父亲的态度和母亲有不同的想法,外遇对象则沉浸在共同的生活记忆中不能自拔。

作为情感旋涡中心的男人都已经死去,在《孤味》里他完全实现了男人的臆想“一个人死了,他活在所有人的心里(和嘴上)”,全片纠结在“找个什么理由原谅他”,他本身的行为动机已经并不重要,他是一个臆想中的太阳,却又只是一个工具人。

《谁先》里则更多地呈现了各个角色痛苦和挣扎,叙述的主体是不得不卷在三人感情中的儿子,他更多以一种探究的姿态存在:“父亲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男人?”,更开放的态度,我觉得这个行为逻辑更合理。

没想到邱泽蛮会演戏的呢,一些细微的体态和表情把握得很好。

谢盈萱在两部片里分别演了两头不是人的同妻和“当然是原谅他”的大女儿,怎么回事,这是台湾专攻的类型片吗。

※我将如何呼唤你  / [意]西尔维娅·费雷里 / 陈英、许文畅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21-3

对于性别认知障碍我始终没有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我不是我”的体认是从何而来的。

看《丹麦女孩》的时候,Lili在镜中看到穿裙子的自己,领悟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女人,当时我就没明白,怎么一穿裙子你就知道自己是女人?万一你只是苏格兰魂呢?

所以穿裙子就是女人,女人就得穿裙子?这不是我们正在努力摆脱的性别刻板印象吗?如果这两件事情如此相关,那所谓性别刻板印象不就是天性了?

这本书的叙事主体是母亲,性别认知障碍的是她的女儿,等于是第二视角,看的时候我感觉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在幼儿园,“女孩子更像女孩子,男孩子也更像男孩子了。”具体描述是:“女孩聚在一起梳妆打扮,拎着裙子转圈。”“你不像个女孩子,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你不喜欢玩洋娃娃,而是喜欢玩沙土。”

这种的以性别作为划分的喜好真的可以作为参照吗?我理解以父母的角度回望幼年时就出现的蛛丝马迹,它们会显得多么刺目,但是这些真的是标志性表现吗?我不是很懂得。一个爱玩洋娃娃爱穿裙子的女孩,就不会出现性别认知障碍吗?或者说,性别认知障碍的人就不会有符合自己原来性别的爱好吗?这是不是一种双重的刻板印象?

在学前的年纪,女儿就明确表达出想要一个阴茎,这种“我想要这个器官”的想法是怎么会冒出来的?

不想要一个器官好像更容易理解一些,自我厌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出现的想法,反之,要来干什么呢?是作为身份认知吗?这个叙事感觉还挺弗洛伊德的。

书写得挺感人的,但是还是想看第一视角的文学作品,想知道“我不住在我的身体里”是如何一点点被体认的。之后愿意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都或多或少能够懂得,但我最想明白的是引发雪崩的那道裂纹。

※金属之声(2019) / Sound of Metal / 达里尔斯·马德尔

看前半截以为是美国常规类型片,Ruben巡演途中忽然失去听力,到一个(非常美国的)互助营地开始接受自己的新状态,以为后面会爆裂鼓手一把,没想到后半段没走寻常路。

声效做得很有新意,模仿了听障人士的听觉效果,不过片子最有建设性的地方是在感情关系上。

Ruben本来吸毒,四年前和母亲自杀的Lou相遇,两人互助戒毒并组成乐队房车巡演。

Ruben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他每天早上起床打扫、做饭,叫Lou起床,失去听力之后的第一反应是隐瞒,自己去寻医,告诉Lou实情后又反复安慰她不会影响巡演,不肯去互助营的原因是“没有人照顾你不行”,Lou威胁他要“hurt myself”他才肯去。

Ruben在营地中逐渐适应听障生活,看着也挺开心,结果违规上网看到Lou一个人巡演颇受好评,当场心态就崩了,立刻卖车卖设备做手术,跑到巴黎去找她。

最后两人意识到那种依附性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Lou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相拥而泣和平分手。

女性主义兴起之后,男女关系的描写中也有了新的维度新的方式啊,当浮一大白!

读书 | 2021年读书观影(2)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