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vatar

iker

0

Share post: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拉丁美洲的殖民史一直是大航海时代的背景,这个地区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从来不是历史的主人公,它好像只是为欧洲宗主国产出白银、甘蔗、棉花和矿产的遥远山水图景。


在控诉帝国主义血腥殖民史的时候,到底批判的是什么?

在欧洲的角度看,看到的是经济腾飞,是金融发达,是产业革命,这种控诉是面目模糊而抽象的。


对拉美人来说,新大陆的“发现”带来了什么,大量的经济作物和矿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欧洲先进繁荣的黄金时代,是亚非拉殖民地的失血和创伤带来的。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到底有没有均平富的可能性,是“先富起来”和“后富起来”的区别,还是“被输血”和“一具残躯”的区别?

欧美的发达是以亚非拉的殖民地为代价的,中国的飞速发展是以内部的不公平为代价的,科学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革命性的飞跃,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发展中国家”是不是一个谎言?


不发达可能并不是发达的初始态,如果不发达是发达的废墟呢?是发达饕餮后的残骸呢?如果不发达就是发达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呢?


如果年轻一代已经厌倦关于美好未来的谎言,在全球性疲软之下,各种矛盾凸显,新世代对老朽的体制结构还能有多少信心?无望之下暴力会越来越多,动荡无法避免,而新秩序的愿景尚未浮出水面。


天国之秋


看完《血夏》之后突然想看看中国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太远,共党又禁忌太多,就看看太平天国吧。


世纪初央视还播过电视剧《太平天国》,那会儿经济文化都在开放,国家的人民都心怀梦想,社会氛围比较松弛,执政党对农民起义这种事还颔首微笑呢。

现在不一样啦,“告别革命”的时代,贫富差距日渐拉大,致富的窄门仿佛即将关闭,社会矛盾激化,如果再拍一部《太平天国》角度会大有不同吧。


这本书是耶鲁大学的中国史学家裴士锋所著,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这段内战很有意思。

虽然感觉是一件“古代的事情”,其实距今不过150年,文中大量引用了欧美报刊的报道,更有种“现在进行时”的感觉,拿起书是《纽约时报》批评英国政府,刷起推还是《纽约时报》批评英国政府,炎炎夏日,现实与历史在我脑中交织,再也分不清今夕是何夕。


太平天国持续时间之长,死伤之众,在世界史上都名列前茅。

十九世纪中叶这个时间点很微妙,是前现代和现代之间过渡的一段时间,冷兵器和现代武器在同一个战场上出现,战场离决策圈还很遥远,信息交流的时间差还是很大。

在这种情形下,清政府、太平天国和英法(美)三方之间,在沟通谈判中频繁地出现摩擦和误解。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太平天国是以基督教为号召的,在英法传教士和军方中引起了不同的意见,最后为了维持贸易稳定,英法选择了支持清政府,但是太平天国对洋人一直是拉拢联盟的态度。

如果英法选择的是太平天国,清王朝会提早半个世纪结束吗?当时的现代民族主义革命尚未成型,中国的面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政治精英都面临政治承诺可置信的问题,导致他们的政治生存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确保政治生命,要么寻求上级庇护和支持,要么从下级寻求支持,或同时从两方面获得支持。

究竟能从哪里获得支持,取决于政治精英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而这个位置,则决定了干部对于民营经济的态度。


讨论的立足点在于,建国后浙江省的政治权力分配在随野战军部队进入浙江的南下干部和本地游击队干部中进行,南下干部因为与中央的关系更近,在权力分配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游击队干部则被边缘化。

这个角度我倒是没有想过,都是离休老干部,我怎么能想到还有这一层的区别。再看看书中的数据统计,我大山东果然是又出梁山好汉又出治国之臣,简直各个都是天生的共产党员啊!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的20多年,伴随着不断的政治斗争,高层的政策时常反复调转,在一次又一次的博弈中,游击队干部发现自己无法从上级得到足够的政治支持,风向掉头的时候总是成为炮灰,于是转而向基层寻求政治支持。在民间经济出现萌芽的时候,游击队干部更倾向于冒一定的政治风险保护民营经济。


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当然了,浙江人自身的种种优点不可否认,但是在中国,尽管人人不参与政治,但无事不政治,泛政治化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事务可以脱离政治因素。这个前提下来探讨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很有意义。

采用了地理位置相似而权力分配有别的省份江苏作为对照组,也增强了一些可信度。


中央把持着省级官员的任免权,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官员的政治激励来自于上级,会更倾向于完成和执行中央的意志,即使这种意志是脱离实际的、对当地人民不利的。

在政治风向收紧的阶段,对上负责的政治激励机制是否有利于当地人民的利益值得商榷。在新冠初期出现的对上级组织负责、对人民甚至自己的下级不负责的瞒报行为实际上在最后得到了组织背书,也许说“商榷”倒是过于客气了吧。


马可瓦尔多


我很喜欢卡尔维诺的短篇,既有儿童一般的奇思妙想,又有成熟作家的笔力,也太珍贵了吧!

还有一个作家也有这样的才华,阿根廷人胡利奥·科塔萨尔,他的短篇都很迷人,让人想小心地搂住(那本书,不是他本人)。

卡尔维诺也太妙了,《看不见的城市》像旅行家的呓语,《宇宙奇趣全集》是科技飞跃时代的奇思,《马可瓦尔多》则是普通生活的小梦境。





冬泳


书怎么找不见了?


班宇很执着于水的意象,河、湖、冰、雪、雾,水以各种形态在每篇小说中反复出现,故事在水边发生,人物被水束缚,在现实与想象中交错。


这种意象的出现频繁到我的注意力都被带偏了,不知道为什么老想起中学时候看的苏童的小说《我的帝王生涯》,其实已经想不起具体的内容,但是末世凄婉的场景感经久不散,那也是一种湿哒哒的水汽氤氲的氛围。在无法逃避的虚无之中,“我”仿佛在雾中前行,看不见前方,甚至看不见同伴,被命运驱使前行。


还有一个很弗洛伊德的念头,no offense,男性艺术创作者对水的意象情有独钟是因为小时候老尿床吗?



巴塞罗那10日(7.古埃尔公园和巴塞罗内塔)
长沙| 在时代窄门中腾挪吃喝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