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vatar

iker

14

Share post:

感谢动容网的组织,让外行人能听到执业医师的经验分享,对于整天泡在各种文案广告里一边翻白眼一边诌文稿的人来说真是难得的清醒机会。
外行人嘛,说点傻话是必然的,有些想法完全错误也是可能的,请不吝指正!
1.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关心的是“怎样改善皮肤问题”和“什么产品能改善皮肤问题”。
在皮肤看起来尚属正常健康的时候,我们折腾皮肤的主要信息来源无非是广告、杂志、BA介绍、道听途说以及网络心得分享。
广告有多虚大家都知道(虽然还是会戳到心窝里),杂志有多扯也不必说(虽然大家依然在为此买单),BA外行还不如靠自己,于是只剩下各种途径的心得是稍有参考价值的。
说起来这也算是一种经验分享吧,通过别人的描述和感受来筛选(似乎)适合自己的产品,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或推翻或修正之前得到的结论,所谓“做功课”无非是尽可能多地采集样本推测产品的适用性。
我从2007年开始写blog,基本诉求是如实记录产品使用感受和皮肤情况,以此为自己提供一个粗糙的数据库,为“做功课”的人提供一个样本。
但是这样问题就解决吗?
当然没有,还是会有人来问“这个产品我能用吗?”“这个东西什么什么时候用可以吗?”“我长痘痘能用吗?”“用了会长痘吗?”
这些问题我能判断吗?
我不能。我也只是一个使用者,给出我的使用经验,但无法把这种经验和结论直接移植到其他任何人身上。
也是凭空猜测,这个产品可能油性皮肤会觉得太油腻吧?这个产品可能春天用太干吧?这个产品可能会致痘吧?
这种猜测有很大的碰运气的成分,因为个人的使用经验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猜测,基本上就很不靠谱了。
那我们能依靠什么方式来判断一个产品到底适合自己的皮肤吗?对现有问题能有所改善吗?对预防皮肤问题又能有帮助吗?
其实目前看来,除了肉眼观察和互相交流,真没什么好办法。
50倍皮肤镜和伍氏灯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吗?
2.
人的皮肤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我们的心、肝、肺、胃等器官都有可以参考的健康标准参数,作为一个表面积如此之大的器官来说,皮肤好像并没有太确切的参数。(水油数值可以算吗?好像波动性随机性都太大了,不是很适合吧?不太懂)
一般在分析皮肤问题的时候,我们把皮肤分为干性、混合性、油性,(病理性的先不提了)大多数时候,这种分类是有效的,推己及人的方式是可行的;但是有时候会发现这种方式失效,同样是干性也未见得对同一种产品有相同的好的反馈,同样是油性皮肤也未见得都讨厌同一款面霜。
到放大50倍的皮肤镜下观测,这种皮肤分类方式仍然是有效的吗?
观测重点一样是表皮、表皮真皮交界处、血管、毛孔。
在微小问题被放大的情况下,各种皮肤的属性采用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发炎、黑色素沉淀、卡斑……(随便猜的)
为什么同是胃,胃溃疡都叫胃溃疡,同是皮肤发炎,表现在观感上就会是痤疮或者斑点?
对于肤质的划分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其他的器官差异并不大,为什么皮肤却要做出这么大的区分?
应该根据病理状况区别护理方式还是根据简单的肤质划分?
我们现在的护肤方式契合皮肤真实的需要吗?
值得想想。
3.
之前提过,某药妆品牌在和医院合作抗痘产品上市后监测,预计是1000例,根据症状强弱可能会有内服药,以外用护肤品为辅助治疗,观测皮肤情况。
排除商业因素,单就监测而言,如何能判断痤疮问题的改善或恶化是由于外用护肤品的作用还是内服药的作用?
或者是只要有改善就达到目的?
对护肤品需要上市后监测,但需要像对药品一样严苛的对照实验吗?
而对于抗痘类产品而言,皮肤的一过性反应可能会使症状更严重,如何在症状反复的情况下确定继续使用产品会有改善?这种判断是否对医师的经验要求较高?
大概我过于考虑自我诊断的事情了。
4.
对于皮肤问题的治疗,要建立在肌肤状况稳定的前提下。
这半年好几个人都跟我说要用对苯二酚产品的事情,这让我十分不解,因为这几个都不是皮肤很健康稳定的人,时常出现敏感症状,为什么在皮肤不健康的情况下使用副作用较强的功效性产品?为什么要为解决无伤大雅的皮肤问题去冒个人不可控副作用的风险?为什么我们如此迫切地想要解决轻微的瑕疵而不顾皮肤的健康?
因为从来没有医生说过,你不能做激光、你不能做疗程,因为你的皮肤情况不好。
大多数时候医生不都是说,你的痘痘、你的斑、你的红血丝都可以用xx、xx方式解决。
于是我们没有像考虑“手术之前的身体条件”一样考虑“功效性治疗之前的皮肤条件”。
我们被各种品牌广告和美容院、整形医院的广告忽悠得以为完美的皮肤是可以达到的。
其实真的是吗?仔细看看自己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即使最柔嫩最少经受日晒、摩擦的部位,也不会是完美的。
皮肤问题并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随意,也不应该是以完美为目标的。
我们需要的是好,是和自己对比之下的好,而不是和完美较真。
我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不是吗?我们需要更谨慎不是吗?
靠自己摸索前进或者用自己做实验风险太大不是吗?
5.
保养品的长期累积型伤害让我有些困惑。
如宋医师所说,从成分表入手,越来越多的成分和不可知的配比和工艺浩如烟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无太多意义(我一般看到第三个就懒得看了),绕过去直接监测终端的使用者更简单有效。
但是什么样的保养品没有累积性伤害?有积极的功效就必然伴随一些副作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没法摒弃糟粕。
完全无害的保养品大概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取舍如何把控?
6.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一下。
之前都说保养品的分子较大,角质层的间隙很小,所以保养品很难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很困难。
宋医师只说了一句话,你看得见毛孔,可是你看得见号称大分子的玻尿酸分子吗?
再考虑用A酸、对苯二酚等等猛药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哦,渗入性伤害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躺着也中弹啊。
7.
皮肤科医师对于彩妆品只有一句话:对于皮肤保养而言,彩妆品通通有毒(意思就是没有正面意义,别较真这个字眼),能不用就不用。
完毕。
求指正求解惑!

谁!谁又打架呢!
我有一个很凶的妹妹

Discussion

  • Commenter's Avatar
    candi — 2011-05-16 at 10:53

    有点魔怔了吧。。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医不如无医。。就算有些成分看起来一样的由于工艺的不同,差别也很大啊。。思考很好。。表过犹不及啊。。
    当然,每次写博客的时候往往是由于文字的叙述会将观点扩大化,这个我懂哈哈。。
    我现在追求的就是肤质稳定,间歇猛药+长期温补两手抓,并不是说不稳定就不能下猛药,最关键还是要态度正确,能够自己及时调整,不要不顾皮肤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意孤行,有的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 Commenter's Avatar
      iker — 2011-05-16 at 11:43

      问题是有时候“觉得”和“以为”并不是正确的,肉眼观察的结果有可能是错误的。寻求一种更为正确的分辨方式很重要。比如我说你得没得糖尿病不会是看你胖瘦吃喝得出,而一定是通过检测血糖值得出的。

  • Commenter's Avatar
    lena — 2011-05-16 at 12:01

    嗯。。。自己爽就好了。。。(我是不是太粗糙了。。。)

    • Commenter's Avatar
      iker — 2011-05-16 at 13:41

      我原来也这么觉得。但是现在爽不代表以后也爽,不是每种不良反应都是急剧爆发出来的,长期累积的不良反应可能后果更严重,所以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能客观的看现象比自己爽那下更重要。医生说爽有什么用,擦激素是最舒服的,可是不是好的。哈哈,当然了想那么多主要是医生的事啦,消费者不必要考虑过多。

  • Commenter's Avatar
    hehemu — 2011-05-16 at 13:33

    三克油亲~~~~~~~~~~~~
    1 re啊,我越来越相信ted某集讨论的,我们看似理性的选择其实都是无理性排序的结果。
    2 re啊,有时候是对了皮肤的胃口,却对不了自己感官享受的胃口或者是所谓,安全感?我越来越觉得,健康的油皮,就应该用不油的东西,提倡以油锁水只是因为太折腾角质层,正常机能受到破坏,自然无法留住水分,对外在滋润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3 没错,监测真是经不起推敲….如果同时用了内服药,还算作可用数据..真扯淡!
    4 以健康为目标,还是以完美为目标,见血啊!你!~~~~~我总是跟别人提倡前者,而对自己总是魔怔一样的投入到对后者的追求,结果当然是现在的杯具:瑕疵改善程度极有限,而耐受性差差差。
    5 有人愿意为不长痘少活几年(真的啊…),都焦虑成这样了,还怕什么长期积累性伤害。哎,护肤品真的就是利用它对你好的一面,同时承受和理解它不好的一面。还是得自己权衡权衡。你这么说我就很能理解无为而治派了,存在即合理,虽然她们大多数是天生的好皮,恨!
    6 天呐,我黑成这样是不是中弹了啊…..
    7 透皮率真是太伤人嘛!保养品在它面前都那么无能为力,搞了半天都进不了真皮,呜呜。我还是诉诸没有正面意义但是负面意义也不算大的彩妆吧!低频的!live in this moment ~~~~~~~~~~~
    8 我目前的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喜欢轻保养的路线。对那个荧光反应好感兴趣啊………现场有看到图片么?

    • Commenter's Avatar
      iker — 2011-05-16 at 13:49

      有图片啊,论坛里有ppt下载,但是那个图片说实话我看不懂,他讲得很粗略,因为他也只有现象,没有结论(条件不具备,一直强调分析和搞结论是北大台大的事他搞不定),而且都是医生他们一说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不懂。。。我也看不太明白治疗期间的变化,外行还是外行啊,得补习补习。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部分在于临床观察下来跟目前我们已知的认可的结论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对苯二酚的反黑反应,左旋c并不绝对安全,激光对某些案例无效,卡斑的问题……挺好奇的,如果能有更多医生在做类似的监测,经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消费者来说更有实用价值啊。我实在是厌烦品牌文案啊!厌烦……

  • Commenter's Avatar
    annie — 2011-05-16 at 14:54

    1.非常赞同,所谓做功课也就是在自我划定一个选择范围之后,再从中选择,不光是肤质差异,还有各种体质、作息、饮食、气候、外部环境等等N多影响身体影响皮肤的因素,同一个产品哪怕是给同卵双胞胎使用,也不能保证出现的效果完全相同。除了亲身试用,还真没其他办法来推测出到底是否适合自己,而且还必须考虑皮肤身体的变化,一个产品也不能保证永远适合。
    2.基本上皮肤结构都差不多,于是。。恩。。。油皮真的需要那么多控油粉末,干皮真的需要那么多油分么?虽然怀疑但是还是按皮肤“感觉上”的需求护理
    3.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有时候确实我们有点儿过于惊弓之鸟了,有时候大而化之反而过得轻松自在。。。再阿Q一点,长痘又不会死。。。
    4.完全赞同。但是放到自己身上。。。总是敏感的时候只盼着稳定,稳定了就心痒手痒想折腾,恶性循环,贱啊。。。
    5.两害相比,取其轻,与其纠结,不如放下。。。当然我还是爱跟哈尼们唧唧歪歪的,不唧歪不成活嘛。顺便说,还真有很多天生底子好的,我嫉妒得死去活来也没办法,人家投胎好
    6.经常我也想,擦这么多钱,破脸到底吸收了多少有效的?
    7.我还是坚持,彩妆是属于小点心,不属于必备品
    自我表述,现在蛮偷懒的,有时候洗完澡只擦眼霜就睡觉(没错,眼霜也是谎言之一但是依然是我的死穴),偶尔拍拍水,有时间上个精华。第二天起来没有满脸够煎蛋的油也没有崩皮,一般不出什么情况就这样了。毛孔没变化,痘痘趋向稳定,只在生理期前蹦跶一下,其他没什么大状况发生过。挺好的
    越来越趋向于减少保养步骤,不全信不放弃希望的状态了。老僧入定?

  • Commenter's Avatar
    candi — 2011-05-17 at 12:15

    那就直接上升到病理的层面了啊。。。大多数使用护肤品的皮肤还是属于健康的范畴吧,所以日常是保健品还是药品这就看个人情况了,不恶化到玉米哪个程度没有太大必要上纲上线,我觉得这是医疗系美容品引导消费的一个误区。

    • Commenter's Avatar
      iker — 2011-05-17 at 13:49

      但是恶化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都像过敏一样急剧爆发出来,可能用一年都没事儿,但用十年就出问题了。监测等于是提前发现然后调整方向。主要还是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考量方式。

  • Commenter's Avatar
    lena — 2011-05-17 at 19:33

    回来看评论居然一篇比一篇长(看完和老板的接着看按你别的突然觉得好洗感。。。),你们都疯了吧!!

  • Commenter's Avatar
    yukiwa — 2011-05-22 at 22:04

    那啥,编辑sama我翻着补看了几页觉得你越来越高深了TAT
    我这小市民还是继续奉行我那没前途的古希腊人精神,及时行乐就好…就像口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吃了会拉肚子的就别吃,病了就吃药看医生…根据时间地点状况心情去处理那些瓶瓶罐罐,慢性中毒神马的就管不了了(好吧我太随意了,活该我皮烂)…,

    • Commenter's Avatar
      iker — 2011-05-23 at 10:09

      哈哈,用钻牛角尖的态度想一想而已,实际操作木有条件,所以也只是想想,然后该干嘛干嘛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